秋日早晨的第一抹陽光射向大地,在永川區朱沱鎮的一個小鋪里,店主劉文清已經開始忙碌了。店鋪的墻上整齊地掛著桿秤,案桌上凌亂擺放著一些器械。劉先生今年已近四十,桿秤的手藝是世代相傳,劉文清是第三代傳人。他告訴記者,在父輩那個年代,這門手藝是不外傳的。如今,劉先生卻苦無傳人,在讀高中的兒子明確表示,不會繼承父親的事業。
“別看這么簡單的一桿秤,材料要求還很高。”劉文清表示,做秤桿的材料是在干燥處堆放兩個伏天后的柞櫟木、紅木等,另外還需要特制的金屬掛鉤、秤盤等。做秤是一門精細的手藝,從選材,刨圓,到用堿水浸泡、打磨、釘秤花等多道程序,道道容不得半點馬虎。在劉先生看來做秤就是做良心,“一頭挑起人間生計,一頭挑起天地良心”。
從跟著父親學習,到后來自立門戶,劉文清經歷了這個行業的繁華和衰落。雖說收入不高,卻也能養家糊口。劉先生在這個行業很有名氣,如今仍有慕名上門買秤的。
追溯:“桿秤是人類發明的各種衡器中歷史最悠久的一種”。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文博學院趙昆生教授表示,自秦始皇統一度量衡,到如今電子秤等各種計量的不斷完善,桿秤一直傳承,它的出現使得買賣的東西可以準確衡量。如今,懂這行與做這行的人越來越少,這都是一個不爭的事實。不過,趙教授表示,千百年一直傳承的東西不可能退出歷史的舞臺,只不過桿秤的使用范圍將進一步縮小